在第五屆全國品牌故事征文比賽中,由新聞組撰寫,公司上報的《黃鶴樓酒故事之張之洞獻酒》獲得一等獎,近日,此文還被刊登在長江日報,這不僅是公司的榮譽,也為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全國的推廣帶來巨大影響,現將公司獲獎征文展示出來,供大家賞析。
黃鶴樓酒故事之張之洞獻酒
武漢天龍黃鶴樓酒業有限公司是集研發、生產、銷售于一體的大型白酒企業,目前擁有武漢、咸寧、隨州三大基地,員工1500余人。2016年,黃鶴樓酒與“中國老八大名酒”古井貢酒正式開啟戰略合作,開創“中國雙名酒”新格局。
黃鶴樓酒歷史悠久,公元223年就有“孫權醉酒水淋群臣”的典故,但使得黃鶴樓酒舉國皆知的,還要數張之洞將酒進貢給光緒帝,得名“天成坊”的故事。
公元1898年(清光緒24年),張之洞時年六十一歲,任兩江總督。一月,張之洞上京面見清光緒皇帝,奏請設立粵漢鐵路總公司。
張之洞本欲以陸路進京,但因當時蘆漢鐵路維修,不能通行,故不得不改登“維多利亞號”貨船以水路進京。張之洞帶著辜鴻銘等一干隨行人員到硚口碼頭登船,行至硚口碼頭時,一行人被路邊的釀酒糟坊吸引住了目光。
當時,硚口碼頭旁的漢正街上,有七個釀酒糟坊,都是承襲清乾隆年間“大有慶”槽坊的釀造工藝,均產漢汾酒。因江漢平原糧食豐足、水質優良,適合釀酒,漢口又人煙稠密,商賈云集,所以槽坊生意興隆,來往采購漢汾酒的酒商、小販絡繹不絕。張之洞一行看到如此情況,問道:是什么樣的酒這么受歡迎?手下答:如此市井,怎會有佳釀,無非是些碼頭苦力們喝的麻木酒罷了。張之洞斥道:酒之好壞,豈能用廟堂市井區分。
還沒到起航的時辰,又正值寒冬,本就有些寒意的張之洞決定喝點酒暖暖身子,便推遲登船,前往糟坊。一行人前呼后擁到達糟坊,雖說糟坊主人平時達官貴人也見得不少,但張之洞畢竟是當朝的一品大員,他哪見過如此陣勢,忙不迭出迎,恭敬至極,并獻出不輕易示人的陳年老酒給張之洞品嘗。
張之洞接過酒碗,見碗中之酒無色透明,可直觀碗底,酒香優雅,端起品之,入口綿甜爽凈、柔和協調,清香純正,尾凈香長,飲下后覺得有一股暖意從腹中流向全身,說不出來的神清氣爽,讓人經脈疏落,一掃舟車勞頓的疲憊。
回過神來,張之洞問糟坊主人:此是何酒?
糟坊主不敢大意,恭敬答道:此乃市井平民日常飲用之酒,尚無名字,因產自漢口,制酒方法脫胎于汾酒,故稱之為漢汾酒。
聽罷,張之洞對左右道:此等佳釀,世間難得,我等得之,已似奇遇,豈可在讓此等佳品繼續流落于市井。
遂讓左右采購一批,以備沿途飲用及抵京后宴請王公大臣。
抵京后,各路王公大臣紛紛為張之洞接風洗塵,答謝宴上,張之洞拿出漢汾酒給諸位王公大臣品嘗,王公大臣們看到陶壇普通,又無封貼,不知是何酒,面露難色。
張之洞觀此情形,道:諸位切不可小覷此酒,此為漢汾酒,乃風靡漢口之酒,各色人等無不愛之,我亦試之,飲下后有如清風拂面,好不痛快,諸位不妨一試。
聽罷,席上的王公大臣皆舉杯品之,紛紛贊,好酒!亦有疑問:我等非富即貴,什么瓊漿玉液沒喝過,只是這酒何以做到如此清冽爽口,回味甘甜?張之洞道,此酒用北方高粱為糟,以桂花為曲,配以專用井水釀造,才得此佳釀,汝等皆居北方,哪嘗過如此滋味。
聽罷,王公大臣們皆開懷暢飲,把酒言歡。經此一宴,漢汾酒乃絕世佳釀的消息不脛而走,成為京城一大奇聞。
消息自然也傳進了紫禁城,光緒帝聞之,即命張之洞將漢汾酒進奉朝廷。
張之洞不敢怠慢,從所購陳年老酒中最好的一壇上呈光緒帝。漢汾酒經重重查驗,才上呈至光緒帝。帝飲后,亦覺漢汾酒其清香純正的口感使其有別于其他白酒,清新奇特,便大加贊賞,隨后下旨,命張之洞成立漢汾酒御用酒坊。
回漢后,張之洞整合碼頭邊的七大糟坊,選擇其中最好的窖缸,技術最精湛的釀酒師,成立漢汾酒御用酒坊,釀造之酒專供京城,直呈光緒帝。光緒帝親自為此酒坊定名“天成坊”,寓意“佳釀天成,國富民強”。
從此,漢汾酒又名“天成坊”,享譽天下。
之后,雖經戰亂、時代更迭,曾經的御用酒坊“天成坊”早已不復存在,但漢汾酒的制酒方法卻一脈相傳,流傳至今。
新中國成立后,1952年,中南酒類實驗廠在“老天成”酒坊的基礎上,合并“白康”和“同源”等漢汾酒槽坊,成立武漢市國營武漢酒廠。國營武漢酒廠成立之后延續傳統工藝繼續生產漢汾酒,一度風靡全國,行銷海外。
1979年,武漢市國營武漢酒廠產量破萬噸,成為全國產量大的酒廠。
1984年,武漢市國營武漢酒廠參加第四屆全國評酒會,參評的“特制黃鶴樓酒”獲得“中國名酒”稱號,同年更名為“武漢黃鶴樓酒廠”;1989年蟬聯“中國名酒”稱號。
2003年,武漢國營酒廠重組為武漢天龍黃鶴樓酒業有限公司,黃鶴樓酒業傳承“天成坊”漢汾酒制作工藝,嚴格按照古法釀酒,并全國首創洞藏洞釀技術,秉持“向生產要質量,向質量要口感,向口感要風格,向風格要不同”的生產理念,不斷提升產品質量,努力為消費者貢獻優質的美酒,在消費者中間贏得良好口碑。
返回頂部
掃一掃關注
黃鶴樓酒業微信公眾號
掃一掃關注
黃鶴樓酒業